蘇州,古稱,簡稱為,又稱、等,是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1]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美譽。
[2]
蘇州位于東南部,中部,東臨,南接,西抱,北依。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種植、、,出產、、,特產有、、、等。
[3]
蘇州是中國首批24座之一,有近2500年歷史,是的發祥地,為清代“”之一
[4],使用。
[3]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被列為。蘇州段入選。
[5]
截至2017年底,蘇州下轄5個市轄區、代管4個縣級市
[6]占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占總面積的2.7%。
[3]達5442.82億元,達50350元,達4469家。
[7-9]
2018年12月,蘇州入選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1名, 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第3名,2018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第3名。 [10]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晚期的最為豐富,著名的有、、、、羅墩遺址等,其中在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
商末,中國西北地區姬姓周氏族首領之子、,避位讓賢,從岐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來到長江下游南岸的,與當地居民結合,建立“之國”。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滅,實行。周武王尋得已在吳地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孫,封其為諸候。“”遂成為,正式納入西周版圖。元年(公元前585年),繼位稱王,始有確切紀年。從壽夢起,吳國國勢日盛,并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躋身大國爭霸的行列。周靈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吳國君位傳至二十世孫,國都南遷至今址。6年(公元前514年),繼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諸樊所筑城邑的基礎上擴建大城,周長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約合今制23.9公里),名闔閭城。周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滅吳,吳地悉歸越國所有。顯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囯滅越囯,吳囯、越囯之地盡屬楚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被封于江東,吳地遂成為封地。
末年,秦國在其轄境行。秦王24年(公元前223年),秦將俘楚王,以長江以北楚國之地建。次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國在長江以南之地,遂將楚郡分為、、。26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正式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吳地屬,郡治在吳國故都(即今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設,為所轄二十六縣之首邑,吳縣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項梁、在吳縣起兵反秦。秦亡后,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領梁、楚等九郡,會稽郡亦屬楚。
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攻滅項羽,漢將乘勝過江,攻破吳縣,略定會稽。同年,劉邦封為楚王,會稽等郡屬楚王封地。次年劉邦降韓信為淮陰候,分其封地東部會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以其從兄為荊王,領會稽郡,都吳。11年(公元前196年)反漢,殺劉賈,占領荊國封地。次年劉邦平定英布之叛,廢荊國仍復為會稽郡。同年封為吳王,會稽郡遂屬吳國封地。文帝前元9年(公元前171年),并入會稽郡,郡治一度由吳縣移至鄣郡(今浙江與長興縣之間),7年后復治吳縣。景帝3年(公元前154年),謀叛伏誅,廢吳國,復為會稽郡,領縣二十四,吳縣仍為首邑。
明代 張宏《西山爽氣圖》局部
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分全國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會稽郡屬刺史。此時州尚不屬正式行政區域。公元9年,篡漢建,改吳縣為泰德縣。王莽新朝覆滅后,東漢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改泰德縣為吳縣。時因會稽郡幅員遼闊,不便管理,遂于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析郡地東北部另置,西南部仍為會稽郡。新置吳郡領縣十三,吳縣為,郡治在吳縣,而會稽郡治則徙往(今浙江)。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興平2年(公元195年),部將攻占吳郡,入城領太守事,自此吳地一直屬三國政權。領縣十五,吳縣為首邑。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從吳郡中劃出、等五縣與的數縣另置(今浙江)。
西晉時,吳郡、郡、吳興郡號稱“三吳”。
[14](今一帶)。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封其弟為吳王,改吳郡
明代姑蘇山風景畫
為吳國,置行太守事。其后司馬岳雖徙封王,但吳國之名卻一直延續到東晉末。
南朝劉宋武帝永初2年(公元421年),廢吳國之名復稱吳郡。南朝曾在南方廣置僑州僑郡,宋孝武帝大明7年(公元463年),以吳郡屬僑置。次年仍隸揚州。蕭梁天監6年(公元507年),析吳郡地置。大同年間(公元535——545年)置,隸信義郡,大同6年(公元540年)改海虞縣為常熟縣,從此昆山、常熟二縣得名。太清3年(公元549年),作亂攻陷郡城,改吳郡為。次年又恢復原置。陳武帝永定2年(公元558年)割吳郡所屬、、置;后又割、、置錢塘郡;割、、等縣屬。吳郡轄地驟減,僅領吳、昆山、常熟、嘉興四縣。禎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揚州地增置,以原屬揚州的吳郡、錢塘郡等改隸吳州,于是吳州、吳郡、吳縣三級治所同駐一城。
隋朝建立后,變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開皇9年(公元589年)滅陳后廢吳郡建置,以城西有之故,易吳州為蘇州,這是蘇州得名之始。下轄吳、、、、()。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騷亂頻繁,危及蘇城安全,故于蘇城西南橫山(七子山)與黃山之間另筑城廓,州、縣治悉移新廓,至今該處地名仍稱新郭。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復蘇州為吳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縣制為郡縣制,吳州復稱吳郡。
[14]
蘇州園區金雞湖畔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復吳郡為蘇州。7年(公元624年)將隋代遷出的州、縣治遷回原址。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蘇州屬。開元21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東、西二道,蘇州屬。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蘇州為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稱蘇州,并改隸浙西道,節度使署也駐蘇城。大歷13年(公元778年)蘇州被升為江南地區唯一的。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蘇州成為的領地,改稱中吳府。后梁開平3年(公元909年),吳越王分吳縣南部地另置,吳江建縣自此始。后唐同光2年(公元924年),錢镠又奏請升中吳府為中吳軍,設節度使,領常、潤等州,直至宋初未有變易。同年,錢镠在設置,嘉興從此自蘇州分離出去,領嘉興、、3縣。
宋太祖開寶8年(公元975年),吳越王改中吳軍為平江軍,隸。太平興國3年(公元978年)吳越納土歸宋,恢復蘇州建置,轉屬兩浙路轉運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蘇州為,屬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蘇州又有之稱。宣和5年(公元1123年)置浙西提舉司,建炎4年(公元1130年)置浙西提點刑獄司,治所均在平江城。
元代始行行省制。至元12年(公元1275年)設江淮行省,置浙西路軍民宣撫司,次年即改宣撫司為平江路,屬江淮行省。18年(公元1281年)升平江路為達魯花赤(蒙語長官之意)總管府。至元28年(1291年)劃江而治,江南設,蘇州屬之。元貞元年(1295年)升昆山、常熟、吳江、嘉定四縣為州。元末至正16年(公元1356年)入據平江,建大周政權,一度改稱隆平府,次年張士誠接受元朝封冊,復改為平江路。
明太祖吳元年(公元1367年),改平江路為,隸江南行中二書省。永樂19年(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成為陪都,以江南為省,蘇州府屬之。
[14]
清以后改南直隸為,置左、右兩布政使。蘇州仍稱府,屬縣不變,隸右布政使。順治18年(公元1661年)將右布政使自江寧移駐蘇州。雍正2年(公元1724年)升太倉州為直隸州。3年(公元1725年)分江南省為安徽、江蘇兩省,于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蘇州府治和長、元、吳三縣縣治同駐蘇州一城。咸豐10年(公元1860年)進駐蘇州,以蘇州為省會,建,實行省、郡、縣三級制。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軍攻陷蘇州,恢復建置如舊。光緒32年(1906年)以太湖西山置,隸蘇州府。
清宣統3年(1911年)10月10日(公歷,以下同),爆發。11月5日,蘇州宣布獨立,原江蘇巡撫自稱蘇軍都督,設都督府于蘇州。12月3日,改蘇軍都督為江蘇都督,實行軍民合治,稱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府所設蘇州。
[14]
蘇州閶門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蘇州府,復將長洲、元和二縣及太湖、靖湖二廳并入吳縣,同時將并入吳江縣,并入常熟縣,新陽縣并入昆山縣。從此,地名稱蘇州,建置稱吳縣。民國3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官制,分一省為數道,于蘇、常之地設蘇常道,治所蘇州,吳縣屬之。民國16年(1927年)4月,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江蘇省會遷至鎮江,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同年6月,成立蘇州市政籌備處。次年11月,縣、市分治,在蘇州市政籌備處基礎上,正式建立蘇州市。民國19年(1930年)5月,江蘇省政府以緊縮開支為由,又撤銷蘇州的市級建置,復并入吳縣。民國22年(1933年),江蘇省分區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作為省的派出機構,吳縣屬于第三區,區署設蘇州。同年十二月,第三區改稱無錫區,區署駐。民國25年(1936年),無錫區改稱第二區,仍隸。民國26年(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1月19日,蘇州淪陷。次年5月,日偽江蘇省政府在蘇州成立,管轄蘇南地區十六個淪陷縣城,吳縣屬之。民國29年(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蘇南東路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將東路地區先后劃分為三個級六個行政區,蘇州均隸屬于蘇南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9月,蘇州縣人民抗日自衛會在常熟東塘市成立。次年2月,蘇州縣政府成立,蘇州縣人民自衛會撤銷。由于日偽殘酷清鄉,民主政權相繼撤銷。至民國34年(1945年)7月,在蘇兩北行政辦事處的基礎上,吳縣抗日民主政權恢復成立。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偽江蘇省消亡,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蘇州仍稱吳縣,隸屬江蘇省江南行署。后江南行署撤銷,又隸屬第二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14]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后,下設13個鎮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設東、南、西、北、中5個區公所;1950年5月各區公所撤銷,由公安部門接管。1951年11月初經蘇南人民行政公署批準,市政府決定按原區公所轄區建立東、南、西、北、中5個區。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1)蘇州市為省轄市。(2)設立。蘇州專區轄常熟市和常熟、吳縣、吳江、太倉、昆山、無錫、宜興、江陰、太湖辦事處(相當于縣)1市8縣1處,專署駐蘇州市。(3)設立。松江專區轄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嘉定、川沙、松江、寶山、嵊泗、上海10縣,專署駐松江。同年,太湖辦事處改為震澤縣,蘇州專區轄1市9縣。同年6月26日,嵊泗縣劃歸浙江省領導。1954年,常熟市改為省直轄市,并仍接受蘇州專署督導。1956年,將宜興縣劃歸鎮江專區,原轄鎮江專區的武進縣劃入蘇州專區,轄9縣。
1958年8月25日,原由省直轄的蘇州市劃歸蘇州專區領導;撤銷常熟市,并入常熟縣。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武進縣劃歸常州專區。4月8日,撤銷松江專區,所屬的松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6縣劃入蘇州專區。4月12日,原江蘇省松江專區管轄的嘉定、寶山、上海3縣劃歸上海市管轄。11月21日,川沙、青浦、南匯、松江、奉賢、金山6縣,劃歸上海市管轄。蘇州專區轄1市7縣。
1960年,撤銷震澤縣,并入吳縣。1961年,設立(駐楊舍鎮)。1962年,蘇州市改為省轄市;原由無錫市領導的無錫縣劃入蘇州專區,轄8縣。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蘇州地區的常熟、太倉、昆山、吳縣、吳江、沙洲縣劃歸蘇州市領導;常熟縣撤銷,改設常熟市;蘇州市共轄1市5縣4區(平江、金閶、滄浪和郊區)。1986年9月起,經國務院批準,先后撤銷沙洲、昆山、吳江、太倉(1993年)4縣,改設張家港、昆山、吳江、太倉4市。蘇州市共轄5市1縣4區。1993年,蘇州被國務院批準為“”。
[15]
1983年3月1日,江蘇省實行市管縣新體制。撤銷蘇州地區,將原屬蘇州地區的江陰、無錫二縣劃歸無錫市,吳縣、吳江、昆山、太倉、沙洲、常熟劃歸蘇州市。蘇州市領五縣一市。
[14]
1983年,撤銷常熟縣,改設常熟市。
[14] 1986年,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
[16] 1989年,撤銷昆山縣,改設昆山市。
[17] 1992年,撤銷吳江縣,設立吳江市。1993年,撤銷太倉縣,設立太倉市。
[18] 1995年,撤銷吳縣,設立吳縣市。
[19]
2001年,蘇州市郊區更名為虎丘區;同年,撤銷市,分設、。
[20]
2012年,撤銷蘇州市、、,合并設立蘇州市;撤銷市,設立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