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Wa Special Region 2 of Myanma)或撣邦第二特區
[1]區,是的一個自治區,曾為根據地。
[2]
佤邦在歷史上為領土,屬于、屬于。佤邦通用與,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區位于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
[2]
佤邦北面與中國接壤,南面與接壤,首府為市。佤邦下轄勐冒縣、溫高縣、勐波縣、勐元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 [3],為主要,軍事力量由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2]
佤邦在歷史上為領土,屬于,屬于,先屬、后分屬與,
明代分屬、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
[2]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2]
在統治時期,佤邦曾和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
[5] ,其中 “邦”是指防御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6]
1941年,借抗戰處境艱難,為急于修建,以關閉公路為威脅施壓手段,于1941年6月18日通過政府換文形式,迫使在地區劃定對其有利的邊界線, 將部分班老、地區劃給緬甸, 史稱。 [7]
1947年,緬甸憲法規定:今撣邦同盟和佤邦所在的區域,將形成為的一部分,并從此以后命名為 “撣邦”。
[9]
1948年,第8軍 、第26軍的殘部敗退緬北,佤邦被中國國民黨殘軍控制。
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撤回,使包括昆馬地區在內的佤山地區又變成了無人管理的區域。國民黨殘軍多次聯合當地的敵對武裝乘機對昆馬地區進行分割蠶食,當地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互相殘殺械斗。
1960年,根據中緬兩國共同簽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 規定,中國政府確定將三角地歸屬緬甸。 [8]
1966年,佤邦先后出現了四家游擊隊,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6月,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6]
1967年5月,巖肯、巖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巖城游擊隊。
[6]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由于作戰需要在緬甸北部與東北部建立了根據地,創建了中部軍區,即現今佤邦地區。
[6] [12]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3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巖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復協商,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巖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13] 。
[6]
1971年4月30日,在江東指揮部的領導下解放了勐冒(傣語“新地方” )。隨后又解放了營盤、邦堯、金廠等地區。
[14]
1972年3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8月1日,
緬甸共產黨在勐冒地區成立了北佤縣政府。
[6] [14]
1973年4月和1978年7月,人民軍東北軍區司令部與緬甸共產黨中央總部相繼遷到佤邦首府邦康。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康特區。
[12] [15]
1985年9月9日,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6]
1989年4月17日(一說22日 [16]成為第二特區主席兼佤邦聯合軍總司令,脫離緬共后的趙尼來、鮑有祥等人立即與緬甸軍政府談判。 [17-18]5月18日,佤邦按照模式和軍人政府達成口頭協定,停止戰爭,接受軍人政府的領導,并將其治理轄區稱為“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合軍一般自稱為“緬甸第二特區(佤邦),自認為佤邦與撣邦是同級政府)。 10月,鮑有祥以起義部隊和自愿留下來的緬共人民軍為基礎,收編了布盟、巖小石、扎跌、麻哈三、鮑來吳、昆俄等十幾家“自衛隊”,將“民族民主聯合軍”改為佤邦聯合軍,由鮑有祥擔任總司令。
1996年,佤邦聯合軍戰勝集團以后,控制了原屬于的位于泰緬邊境的一片區域。
[2]
1999年9月19日,緬甸政府將靠近邊境的部分區域劃給佤邦。
[20]、、等經濟作物的地區,不再種植。
[2]
2005年,佤邦政府開始禁止毒品的種植和銷售。
[21]
佤邦